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展会新闻

全球可燃冰够用1000年 中国试采技术领跑世界?泼盆冷水先,事情并没那么简单......

时间:2017-05-23 13:39 来源:susankoo 点击: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5月18日宣布,我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然而也有专家对此能源前景表示担忧,当地层温度或压力发生变化,被开采的可燃冰将由固体变成气体从地层中释放出来,对环境造成影响,甚至发生重大灾害,其对环境的破坏甚至不亚于一场核战争。

CCTV报道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

什么是可燃冰

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简称Gas Hydrate)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

天然气水合物甲烷含量占80%~99.9%,燃烧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小得多,而且储量丰富,1立方米“可燃冰”就可以分解释放出160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据估算,一辆使用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一次加100升天然气能跑300公里的话,那么加入相同体积的可燃冰,这辆车就能跑5万公里。全球储量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因而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

据国土资源部介绍,这次试采成功是我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为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商业性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储备,积累了宝贵经验,打破了我国在能源勘查开发领域长期跟跑的局面。

1立方米“可燃冰”就可以分解释放出160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

中国自主研发核心技术

可燃冰的试开采一直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天然气开采的难易程度依次为常规天然气→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其原因是孔隙和基质渗透率不一样,常规天然气储集层的孔隙>10 %、基质渗透率10~1000mD(毫达西),只要井筒伸到储集层,天然气就一路欢歌涌向井筒;页岩气表现就差些,非要裂缝所到之处才慢慢溢出,所以采收率很低。可燃冰基本上没有孔隙,只是表面的天然气才懒洋洋逸出,采出率更低了。

日本能源严重依赖进口,因此对开发可燃冰十分用心,但迄今并未取得突破。日本共同社称,2013年日本曾尝试进行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试开采工作,虽然成功出气,但6天后由于泥沙堵住了钻井通道,试采被迫停止。路透社称,日本本月8日成功在日本中部沿海地区的可燃冰中提取出天然气,不过仍未实现连续开采。

中国试采可燃冰设施与日本不同。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日本的测试在船上进行,而中国使用的是浮动平台。此次我国开采可燃冰利用的是降压法,将海底原本稳定的压力降低,从而打破了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成藏条件,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一套水、沙、气分离核心技术最终将天然气取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可燃冰埋藏在深海,且十分不稳定,开采难度很大,连续8天稳定产气是一个技术上的突破,我们做成了一件别人都没成功的事。

张良福认为,此次我国连续稳定试开采可燃冰成功,表明我国在可燃冰的勘探、开发、利用上,走在了世界前列。林伯强表示,可燃冰的经济价值很大,但关键是能否将其开采出来,目前的难题在于如何降低技术成本和环保成本。只有当两个问题同时解决,可燃冰才真正具有经济价值。

可燃冰开采须提防爆炸危险

曾在中国计量科学院(北京)和中国石油(四川)工作多年的能源专家庞名立指出,可燃冰开采不仅难度大,而且还可能引发地质灾难。开采可燃冰时,当其地层温度或压力发生变化时,可燃冰将由固体变成气体从地层中释放出来,对环境造成影响,甚至灾害。

有种假说叫做“可燃冰喷射假说(clathrate gun hypothesis)”。这个假说是指大海温度上升和/或海平面下降触发了蕴藏在海底和冻土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爆发性释放的一种假说。因为甲烷本身就是一种强劲的温室气体,当它逸出时,它将导致温度进一步升高,并搅动可燃冰,这实际上是启动了一个失控的不可逆的过程,一旦发生犹如枪口连续发射。

“可燃冰喷射假说”提出,当发生“喷射”时,可能导致在人类的寿命时间尺度内会突发性失控变暖,恢复到二叠纪-三叠纪恐龙灭绝时期。

庞名立表示,现在让我们看电视片“大灾难之甲烷爆炸”,描写了全球的灾难,可燃冰爆炸唯有核武器爆炸可与其相提并论,其后果甚至能给造成地球物种灭绝。不要轻易否认它是错的,研究者的确担心潜伏在海洋底部的甲烷爆炸,这就是很多发达国家一直不动可燃冰的原因。

纪录片《大灾难之甲烷爆炸》揭示了海底可燃物质爆炸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