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是“世界通用语言”,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外贸易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工程材料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搭建国际标准化合作交流平台,大力培养“技术+语言+规则”的复合型人才,努力把更多高水平自主创新成果、核心关键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显著提升了我国在石油管材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截至目前,该院已有8项API提案被采纳,累计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0项,其中主导制修订的国际标准占70%。
ISO/PAS 24565《石油天然气工业 陶瓷内衬油管》是我国牵头制定并发布的首个石油管材国际标准。“这项标准以中方十几年潜心研究成果为主,不仅填补了国际陶瓷内衬油管领域的空白,而且体现了我国对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低碳减排的重视与关切。”项目负责人、工程材料院非金属与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李厚补说。
近50年来,全球始终未能破解内衬陶瓷材料疏松多孔极易开裂、陶瓷/金属结合不足极易脱落、管材高温复合成型极易弯曲等技术瓶颈,内衬陶瓷管材的制造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谈不上制定标准。
在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支持下,工程材料院与制造企业、油田、高校等共同建成了世界首条可批量生产12米长、直线度0.1%的陶瓷内衬油管生产线,实现了标准化制备及产业化生产。
“在传统石油管材领域,西方国家长期主导国际标准。要想突破,关键还是要牢牢掌握核心技术。”工程材料院标准信息与战略研究所副总师徐婷说。
为力争国际话语权,2018年5月,工程材料院首次提交了陶瓷内衬油管国际标准提案。经过反复论证与谈判,2019年10月在ISO成功立项。并根据中方提议,ISO/TC67/SC5分委会增设了“内衬套管和油管”国际工作组,由李厚补担任召集人。在随后3年多的磋商与试验验证中,7个国家的15位国际专家和国内19家单位共同努力,先后召开6次国际、国内工作组会,征集并处理意见225条,最终通过ISO投票,获准正式发布。
零的突破,使工程材料院凭借石油管材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方面的优势,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步伐愈加稳健。